在山崖上或者大桥上,立上一个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“秋千架”,似乎已经成了大大小小景区的标配。
其实,在高空秋千流行之前,很多景区早已变成了各种令人胆寒的网红刺激项目聚集地。
从玻璃栈道、高空滑索到空中飞人,这些项目的覆盖面之广,有时候都会让人不禁感到迷惑:
很多人都发现,这年头想去郊区的山林里踏个青,经常感觉自己误入了什么极限运动+素质拓展训练营。
定睛一看,左边是在山谷间来回飘荡的高空秋千,右边是让人手心冒汗的空中走钢丝;
在很多90后、95后的童年记忆中,那些从山间高高跃下的身影,连同自己些许战栗的心情被深深刻在了脑海里。
甚至最近又兴起了一种叫“人体弹弓”的项目——用橡皮筋将人弹射出去,化身“愤怒的小鸟”。
正如某个从来不敢尝试任何惊险项目的网友所说,现在的景区似乎完全不甘心只让你得到一场平平无奇的登山之旅——
尽管这些项目个个看上去都会让胆小的人血压飙升,但是也总有人前仆后继地去挑战自我。百家了7囗公式
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,反正我的朋友圈里,去年几乎人人都曾在几百米高空的透明栈道上瑟瑟发抖;
像我这样对游乐场任何离地超过3米的项目都敬而远之的人,只能暗自怀疑人类对于折腾自己的热情是不是永远没有尽头。
毕竟很多人连老牌刺激项目蹦极都玩出了新的花样——倒立着跳、翻着跟头跳,恨不得在高空做上一整套艺术体操。
或许是因为想象力有限,尽管高空极限设施在景区的普及程度已经跟公厕差不多,但种类和模式其实都大同小异。
相似程度之高,让你有时候走进一个景区,都不知道这是重庆、广州还是葫芦岛。
为了在一众“鬼打墙”式的竞争者中成为最亮的一颗星,不少景区都开始拼起了硬实力——数据。
不仅要建在几百米高的山崖上,还要再用人工的秋千架搭出更大的摆臂角度,进一步削弱游客的“脚踏实地”感。
因为并不会像很多游乐园项目一样频繁涉及到失重感和高速翻转,常常是“玩起来没有看上去刺激”;
而无论是在山谷间飘荡、还是从悬崖上一跃而下,在视觉上的冲击感明显要强过山车上那个模糊的人影太多。
或许正因如此,他们在看到前几天“女子乘坐高空滑索时意外坠亡”的新闻时才会感到如此吃惊——
是的,尽管高空项目在很多景区的宣传下几乎已经呈现出了“老少皆宜”的虚假面貌,但其危险性还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。
可能是因为很多项目都还处在野蛮发展的阶段,无论是设备本身还是操作调度上,出的岔子都是五花八门。
比如郑州的悬崖秋千,还没荡出去多远就一头撞上了没来得及打开的防护门,座位上的游客吓个半死不说,还掉下去一大堆高空坠物;
而重庆某景区的吊桥项目“步步惊心”,快跑到终点时背后的安全绳突然自行脱落,看的人后颈发凉。
如果说上面还算是运气大捡回一条命,那么那些”就差一点点“的悲剧,就更让人唏嘘。
上个月,辽宁某景区的玻璃滑道发生人员碰撞造成一人死亡,原因只是因为一场突降的暴雨,导致轨道太滑;
而某位年轻女孩从“空中走廊”上一脚踩空,过于松垮的安全带也没有给她的生命增加最后一道防线。
前几天在高空滑索上坠落的女子是要为景区拍摄视频的工作人员。可能是因为握持设备导致失去平衡,她在坠落前整个人先是头朝下地翻转了过来;
有网友就质疑是安全衣的设计有缺陷,无法在游客不小心翻转的情况下阻止其从中滑脱。
一个在华山上遭遇“惊魂时刻”的女孩就带着后怕回忆,自己曾经在无保护的状态下站在仅有几个凹槽的峭壁上。
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,这样的装备基本只能起到安慰剂的效果:没有弹力吸收下坠动能,会给坠落者的身体带来极大冲击。
更不要说还有可能造成主绳的摇晃甚至断裂——考虑到很多项目的人流密度,一旦发生意外,影响的可能不止一个人。
〓 一般来说,用于固定安全绳的主绳或路绳也不得直接连接在挂片上,而是需要使用钩环等零件来减少对绳的直接冲击,防止将绳索拉断。
更不要说跟游乐园设备的定期检修相比,大多数网红高空项目根本就没有什么成型的设备维护机制,一套设备用到底。
原因也很好理解:比之平平无奇的自然景观,那些“看上去很酷炫”的网红项目,明显能吸更多前来打卡体验的年轻人。
于是我们会发现,越是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,越热衷于用类似的招数来吸引游客。
较少的投入、方便的流程、立竿见影的客流效果,让一个又一个没人光顾的景区投身了网红刺激项目的怀抱当中。
但当所有人都急吼吼地想赶上“网红游乐项目”这辆车,就注定很多时候是在走钢丝。
如果说游乐场设施的工作人员主要是要确保运转秩序,那么很多景区工作人员,才是真的把游客的生命捏在手里。
然而在很多景点的评价中,都提到了工作人员态度不好,“要求我自己穿戴安全服”。
不仅做不到严谨合规的安全检查,还经常把“突然推人”“不停催促”当作自家项目的一大卖点。
〓 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干扰其实很危险,如果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姿势,有可能不小心被绳子缠住。
要么是经营方无资质不专业——去年烟台一景区内私自经营热气球项目,绳子断裂导致气球失控升空,一对母子坠落身亡;
要么是设计规划不合理——湖北一景区滑道建在水管旁边,接头脱落导致滑道内进水,多人发生碰撞脱轨。
有的干脆就是当地条件本身就存在风险——2016年,张家界的玻璃栈道上,一名游客被悬崖上方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右脚。
然而在“网红”的光环下,无论是景区还是游客,似乎都低估了这些项目的高危特征。
景区忙着上马更大、更刺激的新项目揽客买票,游客们也沉浸在“网红打卡”的乐趣中。
只是除了盯着朋友圈里的“赞”之外,我们也应该对这些在危险边缘试探的游戏保持更多的警惕。
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(ID:vistaweek)授权,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听说遇到Vista看天下,就像爱上了一个双子座。可严肃说理,可玩梗沙雕,总能带你用最精辟的角度解读你最关心的事情。快扫码下图二维码关注Vista看天下,保证每天都有点儿东西。